早上在公司楼下食堂买煎饼,听见两个穿连帽衫的学弟凑在窗口算帐:"这个月才20号,我已经花了1600,是不是要吃土到月底?"卖煎饼的阿姨擦着锅边接话:"现在孩子钱真不禁花,我家小子十年前读大学,每月1000块还能攒200。"刚好翻到桌上的麦可思研究报告——2025年受访大学生月均生活费1744元,比2016年涨了快四成,忽然就懂了学弟的"焦虑"。
这份研究覆盖了2783名在校生(高职715名、本科1466名、研究生602名),数据拆开来挺有意思:生活费在1301-1600元的人最多,占22.3%;接下来是1601-1900元(16.7%)和1901-2200元(16.5%);还有一成左右的学生每月花2500元以上——比如我表妹读设计系,买手绘板要3000,买布料做作品要200,加上吃饭和社交,每月没2800打不住。
至于"够不够用",七成多学生说"刚好够"或"能剩点",但也有24.9%偶尔超支,3.4%经常"月光"。我当年读大学时,每月1200块得抠着花:500块吃饭,300块买教材,200块充话费,剩下200块留着应急。现在的孩子虽然钱变多了,可开销也"碎"了——考证要报班(300块网课),追剧要充会员(20块月度),跟朋友聚个餐得选有氛围的小店(人均80),连喝奶茶都要加双倍小料(多5块)。
钱到底花在"刀刃"上了吗?除了餐食,超四成学生每月有学习支出——比如买考研资料、报英语班,或是买个平板记笔记;近四成投在个人娱乐,比如买游戏皮肤、看演唱会门票,或是买个降噪耳机听音乐;还有三成多花在社交(同学聚会、送朋友生日礼物),两成多花在形象管理(护肤品、新衣服、烫头发)。隔壁刚毕业的小周说,他去年考研时每月花400块买网课,"不是乱花,是想多攒点底气";而我家邻居的女儿,每月花300块买护肤品,"毕竟大学是第一次学会照顾自己"。
最"贴地气"的是线上消费——现在的大学生几乎"无网购不生活":98.5%的人过去半年内买过东西,月均网购超7次。四成多每月买6-10次,还有18.1%超10次。我上周帮上大二的侄子选运动鞋,他直接发我一个拼多多链接:"叔,这个款比实体店便宜300,我看了100条评论,都说质量好。"现在的年轻人,连买支笔都要先翻五分钟买家秀,网购早不是"图便宜",是"图方便、图精准"。
其实不管生活费涨多少,年轻人的消费里藏的都是"认真":想通过学习变优秀,想通过娱乐放松自己,想跟朋友保持热络,想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。1744元的数字背后,是一代年轻人对"好生活"的具体想象——不是挥霍,是把钱花在"让自己更舒服的地方"。比起盯着数字算"涨了多少",不如看看这些钱背后的"需求"——毕竟,每一笔花出去的钱,都是他们对"更好的自己"的小投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