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到条“揪心视频”:画面里是云南昭通盐津县某电站的吊桥,风刮着桥身轻轻晃,画外音却沉得让人心里发紧——“这桥上前几天有人跳下去,到现在都没找到”。评论区里不少网友跟着着急,有人问“报警了吗?”有人说“这么偏的地方是不是不好搜?”但别急,这事儿压根没发生过。

盐津县网警发现这条视频时,第一反应就是“得查清楚”。民警当天就扎进了吊桥周边:问常去桥上散步的老人,说“最近没见着啥异常”;找电站值班人员,人家肯定“厂区每天巡逻,没听说有人跳桥”;连社区干部都翻了近期的报备记录——整个区域安安稳稳,压根没有“失踪”这回事。

编造谣言的是个叫晋某某的网民。被传唤时他倒也直白:“就是想让视频火点,吸点粉。”可他没算到,“火”的代价是行政处罚——现在不仅视频被删,还得为自己的“随口编”买单。

做了这么多年记者,见过不少“博流量的歪招”:有人把去年的旧画面配今年的“新谣言”,有人把普通场景硬安上“出事”剧情。可互联网从来不是“张口就来”的地方,尤其是涉及安全、民生的内容,一句“瞎编的”,可能让多少人白担心?

其实说到底,咱们看新闻的“第一反应”该是“等一等”——等官方通报,等实地核查;发内容的“底线”该是“别瞎编”——博流量可以靠真实内容,靠用心创作,而不是靠编造恐慌。就像这次盐津的事儿,谣言破了,可留给网友的提醒没变:别让“博眼球”的假消息,凉了大家的善意。

云南一电站有人跳吊桥失踪系谣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