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到朋友圈里有人调侃:“今年夏天的空调,从‘辅助’变成了‘刚需’,连我家猫都学会蹲在出风口睡觉了。”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2日在世界气象大会上的一句话,把这种“玩笑”变成了实打实的警示——过去十年,是人类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。
作为见证过无数气候数据的“老记者”,古特雷斯在会上的发言没有半点“委婉”:海洋热量屡创历史新高,相当于给地球裹了层“保温毯”,珊瑚礁在白化、 polar冰盖在消融,生态系统的“伤口”正在越扯越大;火灾、洪水、风暴像“随机”一样落在世界各地——澳洲山火烧了四个月,巴基斯坦洪水淹没三分之一国土,欧洲去年的热浪把河流烤成了“小溪”,这些不是“新闻片段”,是气候危机“咬”向人类的齿痕。
更戳人的是“不公”——那些最穷的国家,比如南太平洋的小岛屿国,比如非洲萨赫勒地区的村庄,明明没怎么烧煤、没建太多工厂,却成了“最受伤的人”:海平面上升吞掉他们的农田,干旱让玉米秆干得能点燃,他们举着“我们要生存”的标语牌,却连参加气候谈判的路费都凑不齐。古特雷斯说得直白:“气候危机不是‘共同责任’,是‘责任不均’——有人造了‘火’,却让别人‘灭火’。”
光“骂娘”没用,古特雷斯直接扔出了“解题清单”,每一条都冲着“急难愁盼”来:第一,得把“预警系统”扎进“骨头里”——不是装几个天气预报APP就完了,要立法让气象服务和社区防灾“绑定”,比如让农村地区的大喇叭能提前3小时喊“要发洪水了”,让城市的地铁能自动触发“暴雨停运”机制,别等灾难来了才“临时抱佛脚”;第二,得给发展中国家“输血”——全球要打开更多融资渠道,比如把多边银行的利率降下来,让私人资本愿意投“低碳项目”,毕竟“没钱”的气候行动,都是“纸上谈兵”;第三,得“断根”——11月贝伦气候变化大会前,各国必须拿出“全新的国家气候计划”,别再写“到2050年力争减排”这种“模糊话”,要定“今年砍多少煤”“明年装多少风电”的硬指标,“喊口号”谁都会,“动真格”才管用。
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“局内人”。你今天少开一天车,就是给地球降了点“温”;你把空调从24度调到26度,就是给海洋少加了点“热”;你给孩子讲“要节约用电”,就是给未来多留了点“希望”。古特雷斯的话不是“吓唬人”,是把“气候账”摊开在我们面前:过去十年的热,是我们“攒”出来的;未来十年的凉,得靠我们“拼”出来。
下个月的贝伦大会,能不能让“最热十年”成为“最后一个最热十年”?能不能让小岛屿国不再“等着被海水淹没”?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还能看到“蝉鸣林更幽”的夏天?答案不在PPT里,不在口号里,在每一次“少用一次性塑料”的选择里,在每一笔“投给新能源”的资金里,在每一个国家“说到做到”的行动里。毕竟,地球的“体温”,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事,是我们所有人的“共同作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