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4日下午,全国人大会的一则表决结果,让“台湾光复”这个刻在民族记忆里的词,有了更重的分量——十四届全国人大会第十八次会议经表决,正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“台湾光复纪念日”。对很多人来说,这不是一个“新日子”,而是把藏在长辈回忆里、课本章节里的历史,变成了国家层面的“法定印记”。

80年前的那声宣告,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“回家信号”1945年10月25日的台北,风里都飘着松枝的香气——当天,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中山堂举行。当受降主官陈仪说出“台湾现已光复,重回祖国怀抱”时,台下的掌声和欢呼声差点掀翻了屋顶。有老人举着用毛笔写的“祖国万岁”标语,手一直在抖;有年轻人把帽子抛向空中,喊到嗓子哑;还有母亲抱着孩子,指着台上的国旗说“这是我们的家”。

那张当天的老照片我记了很多年:穿粗布衫的商贩、戴眼镜的教师、扛着的士兵,挤在同一块红布前,镜头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泪。50年的殖民统治,终于在这一天画了句号——台湾,回家了。

为什么要设这个纪念日?是给历史“补一张正式的船票”其实这些年,不少人都在呼吁把10月25日定为国家纪念日。去年采访台湾的陈老先生时,他拿出父亲当年的受降仪式邀请函,纸边都翻卷了:“我父亲临终前说,‘要让后代知道,台湾光复不是传说,是真真切切的“回家”’。”今年两会上,有代表提案里写:“有些历史不能只存在口述里,得让年轻人也能‘摸到’。”

今天的决定,算是圆了很多人的心愿。就像我邻居家的台湾阿姨说的:“以前跟大陆朋友聊起10月25日,他们总说‘好像听说过’,现在国家给这个日子‘正名’了,我可以骄傲地说‘这是我们共同的纪念日’。”

不是“翻旧账”,是给两岸同胞一个“共同的话题”消息出来后,我刷了刷社交平台,评论里的温度比想象中更暖。有台湾的00后网友说:“明天要给奶奶看新闻,她当年跟着爷爷去了受降仪式,现在终于能跟大陆的朋友一起过这个日子了。”有北京的大学生留言:“之前只知道抗战胜利70周年,没想到台湾光复是抗战的‘最后一块拼图’——原来我们的胜利,从来都包括台湾。”还有重庆的老茶客跟我说:“我小时候听爸爸讲,台湾光复那天,巷子里的鞭炮从早放到晚,大家都喊‘祖国终于团圆了’,现在终于有国家纪念日了,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孙子听。”

有人问,设这个纪念日是不是“搞形式”?其实真不是。它是给历史一个“铁证”: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,不是什么“争议”,是1945年受降仪式上的签字文件,是今天法律里的“白纸黑字”;它是给两岸一个“情感纽带”:不管是大陆的孩子还是台湾的孩子,都能在这一天聊起“我们的祖先一起打跑了侵略者”;它更是给未来一个“提醒”:祖国统一从来不是“遥不可及的梦”,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“必答题”。

对我们来说,这是“把回忆变成未来的锚点”作为跑了十几年新闻的老编导,我见过不少两岸家庭的重逢。有次在厦门,一位台湾阿姨拿出父亲的日记,里面写着:“1945年10月25日,我在台北街头吃蚵仔煎,老板问‘是中国人吧?’我说是,他笑着多给了我一勺卤汁,说‘终于能光明正大地说这句话了’。”还有次在重庆,一位90岁的老兵拿出珍藏的“台湾光复纪念章”,上面刻着“祖国统一”四个字,他摸了又摸:“我等这一天等了一辈子,现在终于有国家纪念日了。”

今天的决定,不是给日历上加个“红圈”,是给所有中华儿女一个“共同的锚点”。下一个10月25日,或许我们能在台北的中山堂前,跟台湾的朋友一起翻老照片;或许能在大陆的校园里,听老师讲“台湾光复”的故事;或许能在家庭聚会上,跟孩子说“看,这就是我们的历史,我们的家”。

历史从不会因为时间远就褪色,反而会因为被“记住”而更有力量。10月25日,从今天起,它不再是某个人的回忆,而是整个国家的“记忆坐标”——提醒我们,不管走得多远,我们的根,永远连在1945年那声“台湾光复”的宣告里,连在“祖国统一”的初心上。

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