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两天,布鲁塞尔的欧盟峰会就要拉开帷幕,但这两天欧洲政坛最炸的“预热”,不是峰会议程里的能源议题,也不是难民政策讨论——是一封攥在19个成员国手里的“集体敦促信”。
写信的人分量不轻:法国总统马克龙、德国默茨、意大利梅洛尼,全是欧盟核心大国的“话事人”;收信的是欧洲理事会科斯塔;内容更直接:“我们要维护欧盟的自由、安全与繁荣,但现在必须改变方向——不是小幅调整,是实质性的改变。”

这“实质性改变”到底要改什么?信里给了明确方向:对欧盟所有法规来一轮“系统性审查”,把那些多余的、叠床架屋的条例全“剃掉”。甚至连“进度追踪”都定死了——从今年12月起,欧盟委员会得在每次欧洲理事会会议前,给各国写“整改进展报告”。用默茨的话说,“这不是‘建议’,是欧洲企业和民众的‘倒逼’。”

倒逼的压力到底有多实?德国银行业协会负责人海纳·赫肯霍夫上周的吐槽,刚好戳中了这封信的“现实痛点”:“欧洲的监管框架就是个‘各国规则拼起来的大杂烩’,一家企业想在欧盟做业务,得翻法国的劳工法、德国的金融条例、意大利的环保标准……光是搞懂规则就得花半年,好多企业干脆选择‘观望’——不是不想来,是‘不敢踩坑’。”

其实这两年欧盟的“监管焦虑”一直没断:一边想保持“全球监管标杆”的地位,一边看着企业往美国、亚洲跑——毕竟对企业来说,“合规成本”从来都是真金白银。这次19国联名,本质上是把“企业的吐槽”变成了“政策的硬要求”:再不变,欧盟的经济竞争力就要被“规则包袱”拖垮了。

距离峰会只剩两天,这封信能不能变成峰会上的“行动方案”还不好说,但有一点很清楚:当马克龙、默茨、梅洛尼这些“分歧不断”的能坐下来签同一封信,当企业的“观望”变成了“倒逼”,欧盟的“改变”,早已经不是“要不要”的问题,而是“能不能快一点”的问题。毕竟,对一个要和全球竞争的经济体来说,最耗不起的,就是“等”。

文章插图